Matter协议实现智慧家居互联互通
来源:admin
2014年,智能家居经历了概念普及与推广,最终走上风口。谷歌、苹果、亚马逊都在这一年开启了智能家居产业布局,巨头的押注无疑也为行业发展又添了一把柴,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科技企业入场,加之初创企业也前来分一杯羹,智能家居迎来了爆发。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繁荣发展,各类家用智能终端层出不穷,无论是互联网厂商、家电厂商或是初创智能家居企业都在打造自己的平台与产品生态,体验之顺滑、功能之丰富也的确吸引了一批忠实拥护者,但这种各自为营的发展局面也导致来自不同厂家的终端设备基本无法通过同一个中央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的控制与管理,久而久之,极大地限制了全屋智能场景的推广。
可以说,企业间的品牌藩篱一方面极大限制了消费者选择权的同时也降低了用户体验,甚至可能影响消费者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购买欲;另一方面,在“万物互联”愿景之下,企业的固步自封无疑在应用创新、场景联动等方面提高了门槛。
2019年12月下旬,由亚马逊、苹果、谷歌等智能巨头的牵头,集结全球超过200家公司和数千名专家,联合推动成立了工作组,旨在为设备创建更多的链接,简化制造商的开发,增加设备的兼容性,改善用户体验感,以及推动智能家居突破性发展,进而制定一套标准协议(“Project Connected Home over IP”,简称Project CHIP)。2021年,全球开放标准联盟Zigbee宣布更名为“CSA 连接标准联盟”(CSA 联盟),并发布新的品牌名称——Matter,即CHIP更名为Matter。尽管CSA联盟的前身是Zigbee联盟,但却没有简单地选择Zigbee协议来统一所有的智能家居设备,而是应用基于IP的通信协议WiFi、Thread和以太网,打造了全新的协议——Matter。
直至2022年10月,CSA联盟正式对外发布了Matter 1.0标准,并宣布认证计划现已开放。这意味着智能家居品牌可以对其产品进行相关测试和认证,一旦获得认证,公司就可以开始销售带有Matter 标志的设备。
经过近三年的打磨与筹备,Matter标准的轮廓也逐渐清晰——并非取代现有通信协议,而是运行于应用层上,让传感器与已有的生态进行相互通信,海纳百川的兼容各网络层协议,从而实现跨品牌、跨生态、跨平台的互联互操作。Matter 1.0已经支持以太网、Wi-Fi、低能耗蓝牙和Thread。也就是说,设备可以通过蓝牙加入Matter网络中,通过Wi-Fi组成星型网络(或Thread组成Mesh网络)实现互联,还能通过网桥连接到其他协议的设备。总而言之,Matter协议解决了不同智能设备之间的“相互理解”的问题,使得不同品牌、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智能设备打破壁垒,从而实现互联互通。Matter协议简化了智能家居操作体验,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将智能家居设备添加到家庭中。
例如,当终端设备使用WiFi连接时,可以将Matter“插入”WiFi协议层,让本来支持WiFi连接的传感器通过Matter进行通信。换言之,Matter并不是对现有通信协议的替代,而是一种智能家居设备之间的“通用语言”,可以让各个生态间的连接使用彼此都能够理解的信号。如此一来,既可以不改变原有的通信协议,又能将这些智能家居进行统一管理,还极大减少了不同设备厂商与平台商之间的适配成本。
就商业角度而言,Matter所带来的开放对于不同厂商而言是提供了一个补盲的新思路,毕竟智能家居场景之丰富远不是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以一己之力完全覆盖的,而Matter则可以帮助各个平台快速、低成本地补齐更多种类的终端,无需再去洽谈生态战略合作事宜。反之,对于中小厂商而言,大厂的生态护城河也不再是制约其产品推广的瓶颈,无需进行多轮、不同品牌的认证,即可通过Matter接入消费者家中的统一系统中。
毫无疑问,Matter所描绘的“大一统”场景才是全屋智能应有的模样,也正因如此,业界对于Matter标准的推进一直是积极、认可的态度,但这件事本身却充满挑战。从最初的计划耗时1年,到如今的2.5年,在推进Matter落地的过程中,没有巨头内讧的“宫斗剧”,也没有消极怠工的负能量,可以说,其一再推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智能家居系统庞杂,另一方面则是应用层“互联互通”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种种测试、验证、调试无法一蹴而就。未来将会有更多智慧家居产品、厂商通过matter协议测试认证,推动智慧家居产业的飞速发展。